开云网站马德里竞技赞助商0591- 62760999
产品中心

剑指1000亿元!广西养虾已进入40模式这场会议透露突破产销两大思路

来源:开云网站马德里竞技赞助商    发布时间:2025-05-01 09:08:43

  热烈祝贺2025年乡村振兴对虾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暨“桂字号”广西北部湾春季对虾行业产销衔接研讨会圆满成功!

  4月27-28日,由广西对虾产业联盟、广西水产畜牧兽医技术培训中心、广西虾类贝类产业创新团队、北部湾大学联合举办的2025年乡村振兴对虾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暨“桂字号”广西北部湾春季对虾行业产销衔接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钦州市海豚大酒店举行。

  “相聚钦州 汇聚智慧 合作共赢未来”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邀请了区内外资深专家及相关单位领导嘉宾、全区相关水产骨干、生产一线专业方面技术精英及区内外部分采购商经销商代表就对虾养殖在新形势下行业如何绿色健康高质量持续发展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发展等问题,与养殖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代表进行产销衔接研讨交流,建言献策,商讨广西北部湾水产对虾行业发展大计。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业务主管单位,由广西对虾产业联盟、广西水产畜牧兽医技术培训中心、广西虾类贝类产业创新团队、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主办,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钦州市海洋局、北海市海洋局、防城港市海洋局指导,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广西农产品流通协会,钦州市水产推广技术推广站、北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防城港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支持,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虾业分会、广西一遍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广西中茗实业有限公司承办,钦州市钦南区共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钦州市虾业协会、北海市对虾产业协会协办,广西同望(钦州)律师事务所为战略合作单位,北海市绿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金牌赞助单位,水产前沿为合作媒体。

  何启林为培训班致辞,他表示,立足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区位,钦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渔业养殖优势突出,潜力巨大,未来可期。钦州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对虾养殖,近年来快速推进高效设施渔业和绿色生态养殖,形成最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保温棚小池塘养殖、陆基圆池养殖三大养殖模式,对虾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2024年,钦州市对虾养殖面积约8.7万亩,产量近7万吨,产值达到了22亿。2025年第一季度对现养殖产量约6700吨,增长了46%,呈现出量值稳健增长的态势。

  我们将此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发挥钦州优势,大胆探索核心的对虾养殖模式,促进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大做强我市渔业经济和海上经济。我们将强化对虾产销衔接,打通从虾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推动桂字号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

  何副站长为研讨会环节作致辞。据2024年的渔业统计,广西水产品总量约379万吨,排全国的第8位,养殖总量142万吨,排全国的第8位。广西历来重视水产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我们要共同关注的渔业发展的新动向,共同推进广西渔业更好的发展。一是要深入推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的五大行动;二是要全力推动广西“七条鱼”的精细发展;三是重视水产养殖的尾水治理工作;四是要深入实施现代设施渔业创新的提升行动,推动广西水产养殖蓬勃发展。

  赵永贞研究员介绍了广西养虾的情况,他表示,对虾养殖业是广西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池塘养殖规模居全国第二,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2023年度,广西对虾总产量33.24万吨,其中南美白对虾32.78万吨。目前,广西养殖产业处于从开放式养殖向条件相对可控模式的转型期。

  他提出几点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是促进现有小棚模式(技术)升级,打造高效、稳定和复制性强的养殖模式:针对泥沙底质、消毒不彻底、底质酸化、养殖成功率降低的问题,设计全地膜跑道式养殖池,通过隔绝水体与底质的接触,避免因清底不彻底导致的病原二次感染,实现无间隙连续养殖;针对水质调控成本居高不下而消减养殖利润空间,设计建设了“微孔增氧+射流增氧”双供氧系统;针对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弃养,池塘利用率低,设计构建了对虾、淡水虾小棚轮养模式;针对避免超采地下水和尾水排放环保压力,跟企业合作研发生产了海水高效消毒设备——强氧化水处理系统。

  二是做大做强小棚养殖,通过稳步、快速扩张小棚养殖规模,从3万张向10万张再到20万张扩张,广西将变为全国对虾养殖的新高地。

  张卫东主要介绍对虾设施化循环水生态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要点,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多年来坚持与科研机构合作和自主创新,成功研发了对虾生态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形成了“工厂化圆形池饵粪收集排污系统”、“工厂化对虾分级高密度高频养殖系统”、“对虾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三大核心技术,实现每年“清水养虾”10多批次,商品虾实现200万斤左右;二是精准控制养殖水体,公司掌握了免用药物对虾养殖核心技术;三是独创6L(6level)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实现生态循环水养虾;四是三产融合,推动产业发展。

  徐武杰研究员介绍了对虾养殖容量限制的因素,首先,种苗、饲料、水质等是重要限制因子;其次,氮转化是对虾养殖水质调控的核心;最后,微生物是驱动有害氮转化的主体等;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亚硝氮是小棚养虾难题?

  他提出解决养殖水体废物氮的方法:一是降低饲料蛋白含量(选用40%左右蛋白含量),提高饲料摄入率,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二是通过自动投料机提高饲料利用率,一日6餐以上或连续少量多次;三是开发与应用小棚专用投料机,要求多频次、精准、故障率较低,简单易操作;四是通过硝化絮团构建来促进有害氮转化;五是硝化菌产品研究开发与应用。

  他分析,如果解决亚硝氮问题,小棚养殖成功率达到100%的线左右,每张棚的总养殖成本能控制在2.3万元左右;成功率为80%,饲料系数控制在1.2左右,每张棚总成本约2.6万元。

  张艳秋博士首先介绍了水产动物消化结构及特点。她表示,南美白对虾的消化道比鱼类的更简单,投喂后2小时酶活性达峰值,4小时后回落(支持“少量多次”投喂策略)。随后她介绍了南美白对虾营养吸收机制,提出影响消化效率的重要的条件,分别是饲料特性和环境胁迫和微生物干扰,其中饲料特性方面,她建议膨化饲料硬度控制在1/5-2.5kg/cm2。

  基于南美白对虾消化特点,她提出精准投喂策略,一是幼苗期使用高蛋白(40-45%)、易消化。二是环境因子实时监测,水温<20℃或>32℃时减少投喂量20-30%,溶解氧<4mg/L时暂停投喂;三是使用水下摄像头或声呐技术观察对虾摄食情况,若残饵增多,则下调投喂量15%,设置投饵台2小时内吃完为佳。

  她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调整投喂策略,一是原料精准选择,鱼粉+植物蛋白,通过氨基酸平衡降低鱼粉用量(从30%降至15%);二是功能性添加剂,如益生菌、酶制剂和抗氧化剂等;三是配方动态优化,根据季节调整能量/蛋白质;四是加工工艺精准控制,提高淀粉糊化度(>90%)和水中稳定性(2-4小时不溃散)。

  熊建华博士介绍了全国各种养殖模式的特点及优势,这中间还包括外塘、小棚、高位池、陆基圆形池循环水系统、室内工厂化养殖、浙江“伞式温棚”、山东智能温室,光伏+渔场新模式、三阶段养殖系统等。

  他认为,5G+AI养殖决策系统、零排放技术模式是未来发展的模式。最后,他认为广西未来水产养殖发展要敢于“迈大步”,到2030年设施化面积达15万亩,产量达8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要通过量变带动质变,带动全产业链的真正发展。

  韦信贤副主任介绍了目前对虾主要的病害,如虾肝肠胞虫病(EHP)、白斑病(WSD)、十足目虹彩病毒、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玻璃苗弧菌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性偷死病和传染性肌坏死等。

  他分析,近三年广西对虾主要疾病是肝肠胞虫、白斑病和弧菌病,其发病情况与全国的基本一致。最后他表示,亲虾要在选育留种或引种时进行仔细的检测,虾苗要在放苗前检测,商品虾要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半个月/一个月)检测。

  谢金生代表广西农产品流通协会对本次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广西对虾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种苗-饲料-动保-养殖-加工-流通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也是广西渔业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全的行业。协会在今后的产销对接活动中,将把对虾作为主要的水产品加强推广,为广西对虾产业带来更多的区内外优质的客户。

  北海绿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西虾协执行会长阮定慧作《饲料成本降低30%!发酵虫浆食疗饲料在对虾养殖中的防病实证》主题报告

  广西虾协副会长远耀才作《应用微生物技术与羟基自由基消毒剂实现无抗生素养殖的重新实践》报告

  广西同望(钦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钟创红作《同望律师团队与广西虾协携手合作开启法律服务新契机》主题短讲